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即理,天下又有心外之事?
▼
很多人一谈到王阳明,就说知行合一,心学。
到底什么是心学,他们可能也一知半解,自己也做不到。
心就是理,理就是心,如果任何事都是从心出发,那就好办了。
有人觉得人是脑指挥心,其实是心在指挥脑,心是人的一切之源本。
因为脑没有办法叫心停止跳动,但是心停止了,脑一定跟着停止。
用心去格物致知,方知天下万物之理。
王阳明以为,人心即天理,难道世界上还有存在于心之外的东西吗?
这种理论看起来很“唯心主义”,但在你寻求人生真谛的时候,其实心就是道。
相由心生,就是这个理。
当你内心向善的时候,所有的物外的言谈举止,也都跟着一起是善念的。
据说在广东石门镇,有个地方叫贪泉。传说喝了这个地方的水,人就会变得贪得无厌。
当时有人在此做官,都因为犯了经济案,被撤职查办了。
很多人说,就是因为喝了此水而变得贪婪不堪了。
后来朝廷派了吴隐之去做官,他到了以后就去喝贪泉的水,随从的说,千万不要喝,否则以后变得很贪婪了。
吴隐之说,那当初不喝这水的老爷们,贪了没有?
随从说,一丘之貉,也是一样贪。
吴隐之说,一个人贪财与否,和他喝没喝这水没有关系。关键在于他的人品,我今天喝了这三瓢水,就请父老乡亲们拭目以待吧。
最后,吴隐之任职期间,为政清廉,并没有因为喝贪泉水而去贪污行贿。
所以,做人若问心无愧,管他外面风吹雨打,他都不会同流合污。
一切向善,从心出发,这是做人的最基本的原则。
王阳明用他的一生的行动,告诉我们,“心”左右一切。只有以修心为主导,才能通透世间万物的道理。
我们很多时候,因为一心二用,一心多用,最后什么都没干成。
一个人一心一意,很重要。
如若一个人能在一条轨道上,深挖特挖,一定可以有所成就。
王阳明读了朱熹的书后,觉得应该学以致用,那就格物致知呗?
到底格什么?那就格竹子。
他就拉上一个热血青年,对着竹子修炼起来,看看能不能格出什么至理来。
结果三天下来,他的朋友眼冒金星,整个人飘飘欲仙。
于是对王阳明说,兄弟,我实在扛不住了,我要撤了。
王阳明说,兄弟你这不行吗,身体太虚了,三天都坚持不了,修心要心坚。
于是王阳明继续坚持,认真对着竹子格物,格到第七天,格到吐血为止。
虽然吐血了,但是足见王阳明的专注。
为了修心,看着竹子不断揣摩,能揣摩到七天七夜,这也是很了不起的。
曾国藩说,凡人做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
王阳明能成为中国人的一大圣人,就是因为他修心专注。
“精之一功”,就是要专注于当下,既不念过往,亦不畏将来。
如果你天天喊忙,是因为你“心”死了。
为什么说“心”死了呢?因为忙是“心”和“亡”的组合。
我们很多时候忙,是因为忘了初心。
如果一个人一直记住初心,在最初的轨道上奔跑,怎么会感到累?怎么会感到忙?
绝对不会的。
王阳明这一路走来,不管是剿匪还是讲学,都是围绕他的心志在走。
正所谓立志由心,从心而发。
如果一个人不立志,天下将无可成之事。
在王阳明12岁那年,他问私塾的老师,何谓第一等大事?
老师说,唯读书等第耳。意思是说,就是读书做官啊,像你爸爸一样,做个状元郎啊。
在老师眼中,读书做官才是头等大事。
可是王阳明不这么觉得,他说,登第恐未为第一等大事。
那老师就奇怪,你觉得读书做什么才是头等大事?
王阳明说,读书学圣人耳。
他的意思是,读书做圣人才是人生头等大事。
为了这股初心,他要做圣人,并且做出了很多反常理的事情。
15岁去考察边疆,跟少数民族们青少年们,一起骑马射箭,练就一身本领。
17岁逃婚,让新娘独守空房,28岁中进士,34岁仗义抗旨,被关进大牢,然后发配贵州龙场。
即便在人生最困顿的时候,也不忘进取修心。
在焦虑和迷茫之际,王阳明把自己放在石椁里,体味生死颠倒,让天地万物融入胸怀,最终悟出圣人之道。
一颗宁静之心,还有什么可怕的?
不忘初心,便可战胜一切困难。心即理,天下又有心外之事?
看更多走心好内容
关注秘密书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