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国际非遗交流周(陕西·渭南)之“徐村司马迁祭祀”

2022-08-19 08:28 陕西戏曲广播

传承非遗,创享美好。“首届国际非遗交流周(陕西·渭南)”是我省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促进文明交流、民心交融,推进非遗文化走出国门、享誉世界的重要举措。

渭南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素有华夏之根、文化之源、三圣故里、将相之乡的美誉。华山耸立,黄河奔流的渭南还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7项,省级112项,市级311项,位居陕西省之首,是公认的“戏曲之乡”“鼓舞之乡”和“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渭南的自然景观、文物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珠联璧合,是这片华夏热土耀眼炫目的宝贵财富,今天勤劳、智慧、热情的渭南人张开双臂欢迎国内外的朋友,让我们走进渭南,认识非遗,感受非遗,爱上非遗,传承非遗。

司马迁是我国西汉时期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据传,韩城徐村冯、同两姓是司马迁后裔,至今保持“冯同一家”、“冯同不婚”的规矩。已有2000多年历史的徐村司马迁祭祀,祭祀时两姓共进一个祠堂,供奉司马迁为司马爷。祭祀活动从清明前一天午夜开始,两姓族人由长者率领,着礼服,抬香案供品,在真骨墓旁敬神祭祖。

祭祀同时,戏台上鼓乐齐鸣。演戏至黎明,台上突然灯全灭、乐全停,演员不卸装,乐人携乐器从台上跑下,早有准备的村民立即拆舞台、抬香案,跟在演员后面,向九郎庙狂奔,履失不找冠掉不拾。九郎庙戏台上的乐人,见演员跑进,立即鼓乐奏鸣,大戏又接着开演,此即当地群众所说的“跑台子戏”。

清明当天,巷道口搭建柏枝牌楼,家家户户贴大红对联,挂着红灯笼,入夜则灯火通明。亲戚朋友纷至沓来,商贾小贩摆摊叫卖,处处欢声笑语。徐村这种祭祖习俗具有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2014年,徐村司马迁祭祀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风追司马·史记韩城

司马迁祠是为纪念我国著名史学家司马迁而建的祠墓。坐落在韩城市南10公里芝川镇的韩奕坡悬崖上,始建于西晋永嘉4年。司马迁祠墓建筑自坡下至顶端,依崖就势,层递而上,不受中国建筑传统对称布局限制,经过精心擘划,高峻挺拔、气势雄伟。登其巅,可东望滔滔黄河,西眺巍巍梁山,南瞰古魏长城,北观芝水长流,可谓山环水抱,气象万千。壮观的自然形式和秀丽的风光,映衬出司马迁的高尚人格和伟大的业绩。

“祭祀史圣”经过数千年的历史积淀,逐渐形成了“风追司马”的文化内涵,塑造了“史记韩城”的城市符号。近年来,“祭祀史圣司马迁大典”的规模和影响力不断扩大,逐渐发展成韩城市标志性的城市品牌和文化地标,也因此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韩城,成为城市文化与旅游宣传的热点话题。

鼓乐齐鸣祭祀史圣,登高揽胜风追司马——大美渭南欢迎您!

视频·徐村司马迁祭祀

编辑/刘军审核/杨瑶终审/李承哲


评论问答
相关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