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刊速递|乔叶:宝水(选读2)
3
粪的气息
第一次发现自己能在乡下睡好,是在去年初夏。去的是豫东的一个县城,酒店在县城边儿上,和一个村庄毗邻着,鸡犬相闻。入住时是半下午,离晚饭时间还早,我便溜出去散步,消耗体力。正值麦收刚过,村里的水泥路本来就不宽,又被晾晒的麦子占据了一半,只能容农用机动车单行。我小心翼翼地走着,时不时需得踩个一脚半脚在麦子上。阳光温热。家家农户的平房顶上也都晒着麦子,麦香氤氲浮起。树叶上敷着一层淡淡的灰尘,布谷鸟的叫声从很远的地方渺然传来。有老妇人穿着黄旧的白汗衫坐在门口,怀里抱着孩子,孩子的涎水顺着嘴角淌成晶莹的一挂。老妇人一边给孩子打着扇子,一边点着头打盹儿。
混合着麦香的还有一种味道,就是臭。这里的规矩,厕所都在大门口右侧,临着街,许是为了淘粪上田方便。厕所的墙外空凹进一小块长方形,那就是粪池。有的人家讲究些,在粪池上盖着一条简陋的水泥板,有的砌一堵象征性的矮墙当栏杆,有的只在上面覆一层干草。也有的已经把粪淘了出来,就摊在那里,虽然上面或多或少都有些干草,却是更臭,臭得我都想要掩鼻而逃。
可是,多么奇怪啊,我分明该去远离,却又不由自主地在附近逡巡,仿佛那摊粪里有什么东西吸引着我。——还是气味。是臭,很臭,可当你闻得久了,你就会甄别出,它绝不是单一的臭。这臭里,似乎还有一点儿很淡的酸,一点儿很烈的苦,一点儿很粗的咸,一点儿很细的辣……是的,我还要说,它还有一点儿很幽的香。或许是阳光照着它的缘故,或许是干草的缘故,这种接近于酒意的发酵的香,幽着幽着就深了,深着深着,就让我都有些微醺。
那天晚上,关了空调,错开一条窗缝,在乡村的气息里,我睡得很好。这让我推测:乡下或许能治我这失眠?后来又有过几次,使得推测升级成了定论。前提自然是福田庄除外。
可定论又能怎样呢?专业学术委员会也不可能天天去乡下,我依然得在床上烙饼,日趋萎靡。等到去年九月郝地出国之后,便破釜沉舟,按照人事政策跟领导提出了病退申请。早退损钱,失眠损命。孰轻孰重,自然分明。办好了手续,翌日便让老原给我找合适的村子。
还有比福田庄更合适的村子?多现成。
我笑。没有比它更不合适的村子了。不过,也不必跟他说那么多。
福田庄已经快拆没了。我说。
哦。他做恍然大悟状。问我什么样的村子才行。我说,虽然不知道什么村子行,却知道什么村子不行。那种没有一点儿热乎气儿的荒凉破败的村子不行,我图的不是那份安静。要是真安静了我还真就傻了眼。已经成了旅游景点的那些大红大紫的村子也不行,去那里做生意的人会扎堆儿,也没有了原本的乡村味儿。离城市太远的也不能去,中老年身体不争气,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有病啊痛啊的,需得能及时到条件差不多的医院去瞧。老原边听边骂我矫情,抽了两根烟,方才道,要不,去我老家吧。对照起来,你这几大条,宝水村可巧还都符合。我正寻思着把老宅弄成一个民宿来着。等拾掇好了,你尽管去住,顺便帮我照管一下。你需要找个地方睡觉,我需要找个人看店。刷帚疙瘩配马勺,十冬腊月穿皮袄,岂不是正合适。
认识了二十来年,老原提到宝水村的次数在记忆里屈指可数,也因此他说在老家做民宿便让我颇为意外,说,没想到你对老家还挺有感情的。他嗤笑一声:你没想到的事儿多着呢。我说我在这方面没有任何经验,还是应该找个专业的人来。我这事儿简单,在你那里租间房就是了。老原说,我可没法子收你的房租。又说,小山村里几间房,什么专业不专业的,杀猪不用宰牛刀,我看你就行。我怎么就行了?他眼神上下刷了我一遍:你有个大优势你自己不知道?你是农村出身。那些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有几个懂农村的?在老家开店,不懂点儿农村的事儿,那怎么好磨缠。我说,这倒是。
那就这么定了。回咱老家。老原搓了搓手,似乎要大干一场。
是你老家。我强调。
唉,你这人,有没有常识?宝水虽是个小山村,可跟你的福田庄一样,都属于予城市,还都属于怀川县。从这个意义上讲,咱们是不是一个老家?回宝水是不是回咱老家?
我笑。老家这个圈,怎么说呢,看怎么画。可大可小。在国际层面上,所有中国人都是一个老家。到了国内,老家就缩小至各自省份,同一个省里的,往下就细化到了市县乡镇,如同剥洋葱,一圈一圈剥下来,直至到了村,才算到了老家的神经末梢,再没处分岔。而在县这一级上,我和老原还真是共有着一个老家。
不过,他说他的,我自认定我的。福田庄在怀川县西南端的大平原上,宝水村在怀川东北的大山坳里,隔着足有五六十公里。这段距离完全可以为我建立起一道厚实的心理屏障,让我有充分的理由认为,这是他的老家,不是我的。
注 :本书申报中国作家协会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时使用的书名为《宝水村记》,在《十月》杂志刊发时使用的题目为《宝水》。
原刊责任编辑 季亚娅 赵文广
《十月·长篇小说》2022 年第 4 期
本刊责任编辑 宋 嵩
乔叶
北京老舍文学院专业作家,北京作协副主席,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著有《最慢的是活着》《认罪书》《走神》等多部作品。曾获鲁迅文学奖、庄重文文学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人民文学奖、北京文学奖、《小说选刊》年度大奖等多个奖项。
编辑制作:陈铭
二审:李成强
三审:宋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