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统和《文选》,《文选》对后世研究有什么意义?
文学创作的积累,文体的日益多样化和文学批评的发展,使诗、文的选本也应运而生。我国最早的文章总集据《隋书:经籍志》说是晋人杜预的《善文》,继起者有李充的《翰林论》和挚虞的《文章流别》等。这些交章总集现在大多已亡佚,只剩下编者所作序论的一些佚文。至今完好地保存下来的,最早的当推梁代萧统(昭明太子)编纂的《文选》。
萧统是梁武帝的太子,他在思想上比较接近于儒家,在政治上主张减轻人民的负担来巩固统治。这从他的《请停吴兴丁役疏》中可以看得出来。
萧统是一个博通众学的文人,他编选《文选》时,会招集许多文学家一起进行工作。据《梁书:刘勰传》说他对刘勰“深爱接之”。可能这个编选工作刘勰也曾参加过意见。在文学见解方面,刘勰、钟嵘等人的主张对萧统都有不少影响,但也不尽相同。
从创作观点说,萧统和刘勰、钟嵘的主张基本相同。他继承《诗大序》的论点,认为“诗者,盖志之所之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他又认为“情动于中”的原因,是由于客观事物所引起的。他说:“或夏条可结,倦于邑而属词;冬云千里,睹纷霏而兴咏。”在对文学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上,他也主张文质并重。
然而在文学的范围与作用方面,他的看法又和刘勰等人不同。他更注意到文学与非文学的界限,把“经书”、“子书”和历史著作划为非文学的范畴,不采入《文选》。他认为“经书”是神圣的著作,不敢加以删选;“子书”只是说明哲学观点,并不以文靠为目的;而历史著作是以纪事为务,“所以褒眨是非,纪别异同”,和文学作品不是一回事。但是, 他又认为史书中的赞论和序述是“综辑辞采”、“错比文华”之作,也能入选;另外,一些应用的公文,他也认为是文学作品,选入了《文选》。他这种选录的标准,根源于他对文学范畴的看法。他心目中所谓文学作品,就是“事出于沈思,义归乎翰藻”之作。所谓“事出于沈思”,就是引用典故和古人言论经过仔细的推敲,而“义归乎翰藻”,也是指形式和辞藻的华美。
萧统对文学范畴的看法是和他对文学作用的认识有密切关系的。正因为他认为对文学作品的要求只是用典故恰当与辞藻华美,所以不很重视作品的教育作用。
不过,萧统就在具体选录作品时,还注意到了内容,对于当时盛行的那种内容空虚的艳体静与咏物诗,《文选》都一概不取。虽然由于他过于强制辞藻华美而遗漏了汉乐府等好作品,但选入《文选》之作,大体都比较精。《文选》用三十卷的篇幅,概括了当时各种文体的大致面貌和代表作品,对于后来人研究这七八百年的文学史造成了很大的便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