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府民歌的写作主要聚集在那种类型?

2023-03-26 10:04

汉代由于地主富商无限制的兼并,农民和小工商大量破产,这些人或是沦为富贵人家的奴隶,或是离乡背井去谋衣求食。所以乐府民歌中反映贫困和漂泊的作品在也是重要的一类。

“相和歌辞”里有《妇病行》一篇描写一个贫民家庭的悲惨景象。那主人公的妻子久病之后,终于长眠,留下两三个孤儿。

那些孤儿是“抱时无衣,复无里”。做父亲的连为儿买饵的钱也没有,不得不向亲交乞讨。诗中写病妇临终托孤,丈夫对亲交哭倒,孤儿在空舍中啼号索母的情况都真实动人,酸楚不堪卒读。只有生活在这种受难者之间的人才会歌唱这种题材。

“游子他乡”之作在乐府民歌中出现得较多。下层人民的流荡漂泊往往由于徭役、赋税、灾荒的驱迫,也是受剥削受奴役的结果。他们在外乡的生活不可能不是很艰苦的,还乡在他们也不是轻易办得到的事,甚至根本没有还乡的自由。因此民歌中的羁旅之作一般是慷慨激烈,表现强烈的悲痛。例如“杂曲”中的《古歌》、《悲歌》、《高田种小麦》和“鼓吹曲”的《巫山高》等都是这样。

乐府民歌中有人反映了一些上层社会的生活,其中有些作品批判了上层社会的腐朽和丑恶。

“相和歌醉”中那一首名诗《陌上桑冬》叙述一个太守侮弄一个采桑女子遭到严词斥责的故事。诗中揭露了,上层统治阶级无耻的面目,同时刻画了一个坚贞美丽的女性形象秦罗敷。

诗的开端就让主人公秦罗敷出场,在铺张地描写了她的服饰以后。又用巧妙的烘托手法形容她的美丽。

作者不从正面写秦罗敷的容貌,却写了许多为她的美貌所显倒的群众,不但秦罗敷的美自然见出,而且因为描写了群众的种种不同种态,大大增加了生动活泼的效果,避免了大段铺陈可能导致的堆积板重。中间叙逃使君见到罗敷邀她同载而归,罗敷严正地斥责他道:“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然后夸说自己的夫婿如何美好尊贵,对于夫婿的服饰,官职、仪表意义描写, 和开端一段的铺陈相映照。罗敷夸夫完毕全诗也就结束,把使君如何狠狈而去的丑态留给读者自己去想像。

正面人物秦罗敷的形象不但美丽,而且不畏强暴,机智,勇敢,作者大力刻画了这个形象。

评论问答
历史故事相关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