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改任徐州太守,组织民众和官兵一起抗洪
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正月,朝廷命令苏轼改任徐州太守。他四月间到达徐州。
徐州不象密州,这是一个大城市,也是一个战略要地,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当时徐州是全国最大的冶铁中心,工业比较发达,生产的刀剑很著名,军队使用的武器多由这里供应。所以,苏轼担任徐州太守,责任是很重的。
但是,这一年的八月间,徐州遭受一场特大洪水的袭击,险些使徐州成为一片大海。
这年秋天连降暴雨,河水陡涨,多灾的黄河在徐州北面的曹村决口,浊浪滔天,滚滚南下,排山倒海,势不可挡。洪水到达徐州,被南面的高山挡住,徐州城外的水位不断升高,九月初,水位高达两丈八尺多,只比城墙低几寸。如果再升高几寸,全城立即会变成大海,全城百姓和财产都成为水底之物,形势十分险急!“动员全城百姓,抗洪保城,分段负责,誓与徐州城共存亡!”苏轼召集同僚们开会,研究并部署了救城的措施。最后坚决而果断地说。
苏轼整天在城头上奔忙,并亲自参加筑堤劳动。当时城内人心慌慌,特别是大财主们想出城逃难。
苏轼怕他们的行动动摇人心,坚决果断地制止任何人出城避洪。他大声告诉人们:“只要有我在,徐州城就不会淹坏!大家都不能外逃,有人者出力,无人者出物,都要留下来筑堤保城!”
人心安定下来,青壮年都挑担儿拿锹,踊跃参加筑堤,许多百姓都献出木杆、席子、麻袋等,供加巩城墙之用。
“洪水将要破城,情况万分紧急,军队出动,抢救徐州,拯救百姓,也算为我尽把力吧!”苏轼亲自跑到武卫营,对全体官兵呼吁。武卫营属于禁卫军,不直接归太守指挥,所以他就向他们呼吁求援。
“苏太守不辞劳苦,不避生死,我们更应当拚命抗洪!”全体官兵热烈响应,立即带上铁锨、撮箕等工具奔赴工地,连夜冒雨加筑城东南的长堤。大雨日夜不止,洪水不断上涨。苏轼住在城墙上临时搭的草棚里,日夜巡视查看,指挥军民抢险。眼睛布满了血丝,脸庞消瘦了,颧骨更突出了。但他精力很充沛,一点也不知道疲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