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领导的抗洪斗争的胜利后,苏轼做了什么?
苏轼日日夜夜在外边张忙,几次经过家门口,都没有工夫进去看看家,这可把他的夫人给急坏了。“爹,我妈要您务必回家一趟,说有要紧事。”苏轼的二儿子苏迨由差人带领着,跑到城墙上来叫他。
“好孩子,”苏轼抚摸着苏迨的小脑袋,“回去禀告你母亲,说我一有空儿就回去。请她别心焦。”苏轼望着下城墙的小苏迨,心里想:“回家看看有什么用呢?徐州城保不住,全城庶民百姓都遭殃,还说什么个人的家庭呢?”
从八月二十一日到十月十五日,经过五十多个日日夜夜,洪水渐退,徐州安全无恙,得到保全。
苏轼领导的抗洪斗争的胜利,保全了徐州城人民的生命财产,百姓都欣喜欲狂,感激万分。但苏轼并不满足,他给朝廷上表,要求中央拨款,修筑长久性的石墙,以防洪水再来。久等得不到答复,他只好修改奏章,要求不建石墙,改建拦洪木坝,减少拨款。神宗皇帝满足了他的要求,拨了三万多贯的款子,一千八百担粮食,并下诏表彰了他的功劳。
苏轼利用这笔粮款,在徐州城东南修了一道木坝、加巩了原有的堤防。并且利用项羽霸王厅旧址的建筑材料,建了一座十丈高的楼台,取名叫“黄楼”,作为徐州人民战胜洪水的纪念物。古人认为,黄色代表土,土可以堵水,因此“黄楼”就是群众抗洪力量的象征,当然也是苏轼在徐州取得良好政绩的一个标志。
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九月底,在黄楼里举行一次大聚会,很多诗人、学者都参加了,苏轼赢得文学界的一致推崇和热爱。欧阳修死了以后,苏轼已经成了文坛上的重心人物。
苏轼于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三月离开徐州,四月二十日到湖州(今浙江关兴县)任太守。当时有个规矩,官吏到一个新任所,都要给皇帝上谢表。苏轼这次写给神宗的谢表中,有几句话触犯了他的“政敌”,刺痛了变法派。他们对苏轼群起而攻之。于是,一场灾祸便从天而降了。